昨天 11 点看了上海国际电影节 6 个小时的大卫林奇通宵场散场电影连映《橡皮头》、《妖夜慌踪》、《穆赫兰道》( Eraserhead + Lost Highway + Mulholland Drive)。观影完之后,有一位观众(下面简称 A)在电影院发表了对《橡皮头》放映非常大的意见。A 的核心观点是觉得杜比厅放映这部电影画面大量出现全黑和全白、画面闪烁的对比度实在太大;但是 A 把问题怀疑到了杜比放映技术本身上,排除了 4K 修复的问题。但其实这个问题几乎广泛存在于所有数字放映电影上,尤其是数字修复电影上,我们不妨可以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亮度和量化

放映对亮度是有严格定义的。如果你购买过电视,我们知道通常我们用 nit(尼特)单位来衡量亮度,1 nit = 1 cd/m²。常见的广电标准中,sRGB 色域中的白点一般描述为一个 100nit 亮度的 6500K 色温的点表示画面中最亮的点。

数字放映下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量化。一个 8bit 的量化意味着我们从最暗到最亮能区分出 256 种不同的亮度;HDR 内容通常需要 10bit 的量化,这使得我们可以区分出 1024 种不同的亮度。然而人类对亮度的认知并不是线性的。显而易见地,画面中偏暗的内容人更容易分清它们的亮度区别。这意味着我们对这 256/1024 种亮度的分配也是不均匀的,这需要通过应用 Gamma 曲线来呈现出画面的更多细节。

在今天做得比较好的电影院里,针对 DCI-P3 色域下的颜色和亮度都能给出非常严肃和准确的测量和定义。杜比放映设备的量化支持一般也都有 10bit,这其实提供了很好的色彩科学条件,只要放映的内容本身是按照这样的条件处理的。然而这根本做不到。

旧胶片的局限

然而电影归根究底是艺术,不是准确还原。这件事情在胶片时代更是尤其有难度。

在《橡皮头》拍摄的 1970s,最常用的黑白胶片应该是 Kodak Tri-X,和今天 Kodak Vision 系列惊人的宽容度不同,Kodak Tri-X 的宽容度一般认为是大约 9 档曝光,这个宽容度甚至无法塞满今天 SDR 内容,更不用说电影院的拷贝片不一定能保持这个宽容度。因此一些导演可以通过在做拍摄时有时会用渐层或使用 Contrast Filter 来降低对比度,母带处理时再通过胶片拷贝延长曝光时间或者改变冲印方式来二次调整这条曲线。

考虑到这点,以上海影城(SHO)的杜比厅的放映条件而言,很难说是放映机的硬件条件导致了宽容度不足或暗部细节消失。因为今天的放映设备的硬件能力太强了,而且我们对色彩科学的研究真的可以很好保证数字格式在这些做得比较好的厅中播放出非常相近的效果。

色调映射(Tone mapping)

然而 1970s 也没有 100nit 的亮度标准(其实今天也没有,更像是某种约定俗成)。我们至今也无法知道在大卫林奇拍摄电影的时候,它严重希望这些黑白闪烁是以何种亮度进行的。以我朴素的观察来看,《橡皮头》的 4K 修复版本至少没用使用 HDR 色域内的亮度。而增加对比度可以保留更多的细节(这和上面说到的数字放映的量化有关),自然白色就会顶得过亮了。我甚至合理怀疑 1970s 的大多数放映设备甚至很可能是不满足 100nit 亮度的,这件事情应该是和 1970s 电影放映时候的结果很不一致的。

当然在放映时,需要通过色调映射(Tone mapping)来将 SDR 内容映射到实际的放映亮度上,需要根据内容的实际亮度范围和放映设备的能力来进行调整。对于《橡皮头》这样的黑白电影,色调映射可能会导致画面中某些细节在高对比度下消失,尤其是在全黑和全白之间的过渡。查询 The Dolby Vision Trim Controls 的文档,我们发现是提供工具将 SDR 电影正确映射到以 100nit 为标准的放映亮度上,而不会用到 HDR 支持的那些特别按特别亮的点上。所以应该和杜比本身更高的对比或宽容度支持无关。

问题

我觉得这个锅超过一半还是要扣在 4K 修复这件事情上的,问题不出在 4K,问题其实出在胶片的数字化上。考虑到历史的局限性,在做胶片数字化时,其实很难将过去的放映效果完全正确科学地量化。这反而让色彩处理越正确的厅越吃亏。当然确实如果现在是个小影厅,屏幕小一点,投影仪够烂亮度不达标可能感知上还好一点,但仰赖设备不佳带来的不确定的放映体验毕竟不是做修复和档案的正常思路。

当然这个放映环境其实是有别的问题的。首先是这个荧幕太大了,这使得视场角非常大。人眼超过 90 度的视场角都被荧幕覆盖了,这在 1970s 简直不敢想象。这使得画面黑白闪烁时,人眼瞳孔根本来不及切换,这反而导致很多细节没法看清。进一步地,环境光反射处理地非常不好,反射光通过照亮了舞台、音响、观众的脸上又二次返回回了荧幕上,导致了更多的细节消失。

Comments